吴忠市发展慈善文化三年规划 新闻中心 | 2012-5-24 | 阅读次数:2476
作者:中国公益慈善网 |
发布时间:2012-04-17 |
为深入贯彻自治区打造“黄河善谷”的战略决策,建设吴忠慈善文化,增强公众慈善意识,营造社会慈善氛围,根据《吴忠市创建全国慈善城市规划(2012—2014年)》精神,制定本规划。 一、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突出宣传“人人慈善”的理念,开发、宣传以“爱心·慈善·文明”为核心的慈善文化,建立“慈善文化”品牌。让“人人可以慈善”成为慈善事业的主旋律,让企业和企业家更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。形成推动慈善文化发展的合力,切实提高慈善文化的整体水平,使之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补充,努力为“慈善吴忠”建设做出贡献。 二、基本原则 (一)层层发动,构建大慈善文化。多渠道推介吴忠慈善文化,使慈善文化渗透到每个角落,做到家喻户晓,激发广大群众奉献爱心的热情,促进慈善文化建设。 (二)重点突出,用典型带动慈善文化建设。坚持典型配套,强化服务理念,把慈善文化建成传递爱心的平台。 (三)运用发展的观点,开阔慈善文化建设的思路。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,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,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,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。 三、主要内容 (一)媒体慈善文化建设。通过策划各种慈善活动,组织评选“慈善之星”,开展大型赈灾动员等各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,普及慈善知识,褒扬慈心善举。市主要媒体要进行公益性广告播放,设立慈善宣传专栏、专题、专刊。市电视台和吴忠日报开办“吴忠好人”栏目,每周固定时间、固定栏目对吴忠孝亲敬老、扶贫帮困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集中深度宣传。努力办好慈善杂志和简报,将网络作为发展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,努力构建“网络慈善”。充分利用我市门户网站群建设,要在县级以上慈善机构争取全部建立网络平台,实现全市联网。 (二)企业慈善文化建设。引导企业明晰与社会的共生关系,鼓励企业把慈善融入到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中,鼓励员工参与捐赠和志愿服务。对企业和个人的奉献精神,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,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。努力将慈善文化植入企业文化,与企业合作创新企业文化,开展公益营销。 (三)艺术慈善文化建设。策划举办义演、义拍、义卖、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,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。通过评选“慈善之星”、“慈善人物”;举办“慈善活动周”、“慈善音乐会”、“慈善书画展”、“慈善征文”;表彰“慈善家”等活动,倡导慈心义举,营造慈善氛围,促进道德文明建设。在主要社区、街道或广场举办慈善图片展或开展各种慈善演讲会,向公众展示吴忠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和慈善事迹,大力弘扬慈善文化,宣传慈善公益理念。宣传部门利用制作宣传册、宣传栏等形式,向公众重点宣传“快乐慈善”、“人人慈善”等慈善理念;教育部门编写慈善教材,在各学校中开设慈善课程、开展经常性的慈善讲座、讨论或社会实践活动等,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,普及慈善知识,吸引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,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。 (四)机构慈善文化建设。开展与区内外慈善组织的合作与交流,学习和借鉴各地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和工作方法,探索我市慈善机构与兄弟省市、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慈善机构间的慈善项目合作,促进慈善事业的共同发展。建立起市、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并向企业延展的工作网络和“慈善品牌”形象。各级慈善机构根据自身特点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努力打造慈善救助的“爱心平台”,整合社会资源,推动筹款与救助有结合、有分离的运作机制,为慈善事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。 (五)精英慈善文化建设。表彰奖励作为慈善“回报”的平台和载体,推动慈善价值观的传播上发挥重要榜样作用和引领作用。广泛开展“慈善爱心奖”、“慈善之星”、“慈善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慈善工作者”及各种单项评比表彰活动。 (六)经验交流与理论研究。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,进一步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规律,与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市非营利事业发展研究中心。加强慈善事业的政策与理论研究,及时总结、交流、推广发展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,积极探索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、途径、模式,提高慈善事业的整体水平。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,进一步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规律,召开“慈善工作经验交流(论坛)会”,推出一批慈善理论研究成果,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同时,将吴忠本土慈善文化和国际先进慈善理念相结合,倡导吴忠的慈善文化与理念转型,从“富人慈善”转向“全民慈善”,从“被动慈善”转向“快乐慈善”,从“眼球慈善”转向“理念慈善”。 四、任务分工(略) 五、实施步骤 (一)规划部署,全面启动,迎接2012年“中国慈善城市公益慈善指数”测评。将创建慈善城市工作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,抢抓创新社会管理战略机遇,建立和完善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,形成高效运转的创建工作机制。全面部署慈善文化指数指标。广泛开展慈善城市创建工作宣传活动,完善和强化慈善文化工作考评,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、规范化。认真做好迎接2012年中国慈善城市公益慈善指数”测评工作,完成2012年各项工作目标。 (二)强化措施,扎实推进,迎接2013年 “中国慈善城市公益慈善指数”测评。强化舆论宣传引领,扩大慈善号召力,对全国慈善城市创建的慈善文化指数五个指标细化分解,明确工作目标,有针对性规划创建以“全民慈善、透明慈善”为内涵的慈善城市,加强薄弱环节,突出重要环节,打好创建攻坚战,不断掀起创建新高潮,提高创建工作达标率,保证工作任务完成。 (三)巩固成果,组织申报,迎接2014年 “中国慈善城市公益慈善指数”测评。对照测评体系和任务分工查漏补缺,高质量完成创建资料建档工作,迎接国家慈善城市测评,成为全国公益慈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范城市。 六、具体措施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,吸收国际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,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,与人道主义精神、现代财富观、社会责任观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体系。 (一)努力打造富有吴忠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。要继承发扬吴忠人民扶贫济困、乐善好施、大爱无疆的优良传统,树立现代慈善理念,倡导现代财富观,发扬平等互爱、团结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,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、吴忠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,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,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慈善活动。 (二)建立慈善文化长效建设机制。各级各部门要把慈善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,纳入创先争优和文明城市、文明单位考核体系。宣传部门要把传播慈善文化列入年度宣传计划,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栏目,把传播现代慈善理念、弘扬现代慈善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给予宣传报道。各级党校要增设慈善讲座或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慈善的内容。各慈善机构要充分利用“5.18”慈善日有利时机,认真组织好慈善“宣传月,宣传周、宣传日”活动。组织学生到慈善等社会福利机构做义工,从小培养他们扶老助残、团结互助的慈善意识。 (三)积极推动慈善文化向基层延伸。要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,办好慈善为社会的方针,加快推进慈善文化“十进”活动、形成人人关心慈善、人人支持慈善、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,使慈善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。 (四)建立表彰激励机制。市人民政府设立“吴忠慈善奖”,原则上每两年一次评比表彰在赈灾、扶老、助残、救孤、济困、助学、助医以及支持文化艺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、机构和项目。同时设立“吴忠慈善特别荣誉奖”,表彰对我市慈善公益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。各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表彰制度,定期组织本区域内的表彰奖励活动。鼓励民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表彰活动。慈善事业的评比表彰以精神鼓励为主,新闻单位要积极介入进行广泛宣传,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,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。
| |